廣播里的“音弦回蕩”(六)
在當時去電影院雖算不上十分“奢侈”,但也屬于比較高的“消費”,一年內也不可能去幾次,更不可能出現像當今影迷喜愛一部電影反復刷幾十次的情況。作為一種彌補,當時的廣播電臺,便發展了一種“電影錄音剪輯”的播放形式。一般在影院放映過的反響強烈的國內和引進的外國影片,往往會在廣播電臺里播出錄音剪輯,以滿足廣大電影愛好者的渴望。當然這種只聞聲音不見畫面的剪輯,總是在情節上面不那么真切,因為只入耳,而無法觀瞻,全憑相像。這對于小孩們來講,倒鍛煉了想象力!有很多國內電影和外國譯制片,亦增都在廣播里聽到過,對于一些著名的(在當時也許還不算出名)配音演員,像喬榛,童自榮、丁建華等,他們在《佐羅》、《冷酷的心》、《葉塞尼亞》、》、《斯特凡大公》等電影中的配音,給聽眾和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電視沒有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無非是報紙和廣播,以及一些招貼公告等。訂閱報紙,那時還不是大多數家庭的必須選擇,因為這也是一筆不大不小的消費,相較于一部普通的收音機便可以隨意地免費聽取各類節目來說,并不劃算,所以報紙訂閱的,多是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大多數家庭,除了所在單位的開會報告宣講等形式的信息公布外,往往可以通過廣播里每天必有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來了解國內外的天下大事,其地位與作用,就如同電視普及以后的新聞聯播。除了全國性的官方媒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外,各地方電臺也有類似的節目,只不過沒有新聞和報紙摘要那么覆蓋全國、無可替代。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在廣播內的文藝節目,除了評書、相聲、歌曲以及一些專題節目外,樣板戲還是非常活躍的。作為小孩的亦增,雖然不是全部都聽過,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鵑山》也都聽過,對其中一些唱段記憶深刻,特別是《智取威虎山》的情節,更是熱衷,現在的亦增,還能隨口哼出幾段——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穿林海,踏雪原,氣沖霄漢……”
“望飛雪,滿天舞,巍巍崇山披銀裝,好一派北國風光……”
在歌曲類型當中,類似于今天的“紅歌”的語錄歌,在當時大行其道,不過對于亦增這樣的小孩來講,就不是很明白其意思,也就印象并非深刻,當然,“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頌歌”這類兼有語錄,同時又有抒情創作的歌曲,亦增還是會唱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半段,中國革命的幾大領袖相繼去世,廣播里,一年內三次傳出低沉肅穆的追悼哀樂,那曲調令人悲痛傷感。后來,亦增長大成人以后,也經歷了很多親人的去世告別,這旋律又在耳邊回響,追念著逝去的生命。
《十月的風云》是一部電影,不是俄國的《列寧在十月》,這反映的是七六年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時間,金秋時節,三公一母的螃蟹暢銷,而著名歌唱家李光曦的那首《祝酒歌》,更是響徹神州大地——
“美酒飄香啊啊啊,啊啊啊望北京,心中那好似長江水,好似長江水,勝利的十月永難忘,杯中灑滿幸福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