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電視這個將電影院、舞臺和日常活動演出的場景,濃縮于方寸之間的屏幕上(一開始熒光屏的尺寸極。a生可視化效果,使人們不必身臨其境地外出到特定場合,便可以在家庭中,辦公室里,或其他一切裝備了電視機的場所,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由電視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節目,只需要旋轉按鈕,轉換頻道(一開始的電視,還沒有遙控器)。這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雖然算不上多么巨大的技術進步,卻給天下大眾的生活,平添了許多靚麗的色彩。
新中國在輕工業和電子電視技術方面的發展,是要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方面百廢待興,起步晚,顯像技術的難關沒有顯著突破,改革開放以前,自主研發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這個領域還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也不會舉國之力,像搞原子彈衛星那樣不計代價地投入。當然,這并不算什么十分艱深的技術,一旦獲得突破,仿制和創新便勢不可擋。當今,家電領域,中國已經可以笑傲世界了。
電視進入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要到改革開放以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了。一開始的電視,讓現在的人們看來簡直過于簡陋,黑白熒光屏,尺寸多為九寸和十二寸,如果有十四寸和十八寸(英寸)的,已經是十分奢華了,至于彩色電視機,要到八十年代才普及,而且當時這方面的翹楚是我們的鄰居東瀛,日本的彩電技術和質量,國內還無法相比,能夠通過各種關系和渠道,獲得購買進口日本彩電的資格,比如松下,日歷,東芝等名牌,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顯示了這個家庭匪淺的關系,與卓越的經濟能力。
亦增記得,七十年代末,所住雜院里最早的電視機,是一臺九寸的黑白電視,那小小的屏幕,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實在難以想象,這么小,比大屏幕手機與平板大不了多少,而且清晰度自然不敢恭維,因為那時還沒有閉路,電視接收器——天線,還需要自己架設,往往是在屋頂盡可能高的地方豎起,并且要調整它的方向和角度,以便于更好地接收到電視信號。在還沒有幾顆衛星上天的年代衛星天線那種“鍋”,根本是買不到的,老百姓基本不知道那是何物。
電視給大人小孩所帶來的震驚與歡樂,是難以想象和深入內心的,相較于廣播來說,結束了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時代,那活生生的畫面變幻,令人難以忘懷,十分“鐘情”,于是,在夏天的時候,這電視雖然是外祖父買的,卻放在院子里,鄰居們也都來看,直到后來各家都有了電視,這種集體觀看的場面,才告一段落。這給亦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無比的快樂感覺與新鮮成分。
亦增記得,后來外祖父換了一臺十二英寸的黑白電視,那電視機橘黃色的外殼十分顯眼,樣式也很新穎,屏幕比九寸的大一些,自然畫面就更清楚。外祖父搬家以后,新居在天壇東路,他是比較早換更大的彩色電視的,那時亦增還和母親在興隆街的平房居住,也還不具備購買大彩電的經濟實力和條件,外祖父特意把那臺橘黃色的十二寸電視留了下來。作為亦增童年的陪伴,它一直到亦增父親單位分房,搬到木樨地的新居,購買了彩電后,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