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一)
亦增一直認為,幼兒園的生活是乏善可陳的,在記憶當中并沒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這一方面在于當時的幼兒園并沒有很多可以引起孩子興趣的啟蒙類的課程,當然也不會動不動就亂收費,費用基本上是固定的,老師們也沒有心思鼓動小孩家長參加什么額外的活動——其實也幾乎沒有。小孩們基本就在幼兒園里做個游戲,滑滑滑梯,吃飯,睡覺,唱歌,僅此而已。另一方面是亦增性格偏內向,對于吵吵鬧鬧的幼兒園班級有怯生生的“恐懼感”,更沒有去和別的孩子打成一片,笑鬧不休的習慣和愛好。所以,那幾年幼兒園的生活,現在幾乎沒留下什么可以回憶的東西。
轉眼就到了七七年。亦增這波孩子,是北京市最后一批春季入學的孩子,再往后,就都六歲半,和六歲就上小學了。那時亦增父親還沒有轉業回來,還在湖北谷城,不過亦增已經沒有再去長途跋涉探親了。亦增弟弟倒是隨母親去過湖北谷城。亦增的主要任務,開始和義務教育的學業有關了。
那時候沒有什么“學區”一說,家長們也沒有什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攀比與競爭壓力導致的焦灼心理狀態。計劃經濟時代講究平等,周邊的人群大多差不多的雙職工家庭。要說那個年代比較令人羨慕的,還是軍人家庭,但也不會有什么實際的待遇上的優惠。人們并無強烈的“望子成龍”愿望,當然以后希望子女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就算是“出息”了。
小學階段不過是知識啟蒙階段,對于學校,還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與期盼,一般都是就近入學。家長們比較重視的,是以后中學、特別是高中的擇校,那是直接關系到能夠上什么檔次的大學的重要基礎。當時北京市各個區,還是有不少教學質量很高的中學,到了初中畢業,學生可以跨區全市性報考,只要你的初中畢業全市統考分數夠高。
按照八十年代初期的劃分,還有歷史傳統和淵源,北京市各個區,都有那么幾所全市聞名的老資格市級重點中學,是無數學生和他們家長的向往。
北京海淀區,正位西北上風上水之地,景色優美,依山傍水,由于擁有全國超過一半的重點大學,在教育資源方面可以說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那些著名大學的附屬中學,自然是樹的影,人的名,蜚聲在外。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自不必說,這是歷經百年的名校,北大附中,清華附中,人民大學附中,師院附中,加上圓明園附近的一零一中學,這是五所市級重點中學。
西城區,是當時的西城區,不包括現在的南城宣武區,這里也是教育發達之地,擁有全國重點中學——北京四中,還有八中,師大實驗中學、師大二附中,以及同樣擁有百年歷史、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學、在一二九運動當中也留下印記的一六一中(女一中),這是西城的五所市級重點中學。
位于故宮西華門外,毗鄰中南海的一六一中,是亦增的高中母校。
東城區,擁有二中和五中兩所市級重點中學。至于位于景山公園附近的景山中學,性質比較特殊,面向全國招生,“門檻”比較特殊,但本地人并沒有把它算在北京的市級重點中學里。
宣武區,有師大附中和十五中這兩所市級重點中學。師大附中,歷史悠久,毗鄰早期的北大紅樓,是京師大學堂時期的學校,原來也是女子中學,與北大清華的附中齊名。
崇文區,就是亦增當時所住的街道所屬的區,只有一所市級重點中學,二十六中,但它也赫赫有名,是美國人曾經投資的“匯文中學”,歷史也相當悠久,教學質量很高。崇文區的小學畢業生們,都在初中階段,還不能跨區報考時,把它作為第一選擇,以期打好堅實的基礎。
市級重點中學之下,是區級的重點中學,崇文區有五十中、一零九中和廣渠門中學。
除了四個主城區,當時的近郊區,包括朝陽、豐臺、石景山,各有一所市級重點中學,朝陽是八十中,石景山是九中,豐臺是十二中。
其他的遠郊區縣,像通縣(通州)、大興、房山、昌平、懷柔、密云、延慶、門頭溝,則沒有市級重點中學。
從恢復高考后,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后,毗鄰北京的河北三河市,三河一中,作為省級重點中學,也為一些初次高考失利、打算從頭再來的學生,提供了封閉學習的住校機會,學生不占當地名額,學完回北京再投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