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二)
“北京市東城區(qū)前門小學的前身是同樂小學,該校于1996年合并原私立普勵小學的同樂小學后更名為前門小學。
歷史沿革
同樂小學創(chuàng)建于1984年8月,原為北京市第八區(qū)中心小學、前門區(qū)第二中心小學等校,后于1996年合并同樂小學成為前門小學。
辦學特色
前門小學實行“兩級管理”模式,將年級組日常教育、教學等權力下放,同時保留學校決策權,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學校注重“自主教育”特色,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
現狀
截至2023年,前門小學已發(fā)展為擁有完整寄宿管理體系的學校,并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北京市義務教育管理標準達標學校。 ”
以上,是百度AI得出的亦增小學母校——同樂小學的信息。需要說明的是,它不是84年建立的,在亦增入學的77年,它就已經改名叫同樂小學了。至于什么“原為北京市第八區(qū)中心小學、前門區(qū)第二中心小學”,作為82年畢業(yè)的老校友,亦增聞所未聞。不過,這個小學的前身——普勵,還是很有歷史的,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民國時期,在當時的北平市,也算教育領域的“翹楚”和“首開風氣”者之一。
有一本書,叫做《百年崇文圖鑒》,在這本書中,赫然有《北平市普勵小學校概覽》!它是民國時期,北京僅存的二三種小學校志(含校慶紀念冊)之一,現藏于首都圖書館以及國家圖書館。清末民初,北京涌現一批新式小學堂,1912年統一改稱為小學校。據《北京志·基礎教育志》記載:“至1927年,京師有小學校293所504個教學班,學生13795人。”至今著名的有:府學胡同小學、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北京市宣武區(qū)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前門小學等。但存世民國版小學校志的寥寥無幾。
北平市普勵小學校,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崇文門外打磨廠新開路賈家花園——亦增入學時,附近那個同仁堂的制藥廠,已經是國營藥廠了——同仁堂樂氏出場地,社會賢達人士邵黼宸先生出銀四五萬兩作改建購置基金等費用,將賈家花園舊址辟為普善義塾。1906年,普善義塾與臺基廠(就是現在東交民巷附近)的普勵學堂合并,遂定名普勵學堂,是原崇文區(qū)境內第一所私立小學。1912年改為普勵小學,韓麟閣擔任監(jiān)督(校長)。1918年改名為北京私立普勵小學校,公舉邵黼宸任首席校董,金庚緒任名譽校長。1924年改建新式校門。1932年十月出版《北平市普勵小學校概覽》。
一個小學校,能在北京的教育史上留下清晰的記載與圖片影像,實屬不易!
《北平市普勵小學校概覽》雖然僅有20多頁,一二萬字,但其內容極其豐富。有目次、例言、學校概況序;插圖有校門、校徽、校歌、教育部特獎匾額、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獎題給校董邵邦良“敬教勸學”匾額、邵黼宸先生遺像、邵黼宸先生逝世學務局祭文、金心余校長肖像、十余屆畢業(yè)生攝影照、童子軍成立典禮攝影;表錄有校董事一覽表、校教職員一覽表、校現行組織系統表、歷屆畢業(yè)生及在籍學生統計表、校產表、校舍平面圖、校各董事捐助經費一覽表、各機關補助經常費一覽表;校沿革概略,校歷年大事記,實施概況。附注有:獎勵暨勸懲學生條例,學校家庭通知簿,鳴謝刊印《北平市普勵小學校概覽》的捐助先生等!
據邵黼宸先生后人“嶺南風暖”《揮之不去的民國情結》記述:“普勵小學出資人邵黼宸(字云清),是我外婆的父親,祖籍浙江紹興,但幾代人一直在京城為清皇室做事。1903年由邵家出資,同仁堂樂家提供場地,共同興建了普勵學堂,民國元年更名為普勵學校。外婆娘家姓邵,外婆是邵黼宸的長女,大號邵超千。外婆的父親邵黻宸以及祖父原本都是為清皇室掌管庫銀的官吏,家盛之時,邵家的房產遍布京城各個城區(qū),直至“文革”中被沒收強占交換。母親回憶,小時常去外公家小住,他家的花園一個套一個,最里面的花園常年沒人進去,花園深處的空房子竟有鬧鬼的傳說!20世紀九十年代邵家最后一處房產拆除時,院內有大小200多塊太湖石竟不知如何處置。清朝末期,皇權岌岌可危,靠吃皇糧已沒有出路,這些前清官員便紛紛“下海”興辦實業(yè)。邵家除了和樂家合建這所小學外,還另辦一所“水校”。所謂水校,實際就是操練消防員的培訓基地,同時也承擔消防事務。北京古建筑以及當時的民房幾乎都是木質材料,消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無論是辦學堂還是建消防隊,都是應當時社會之急需,也是民族責任使然吧,這些行業(yè)可都是賠錢的行當!”
解放后,1956年8月,普勵小學校由政府接辦,改名賈家花園小學。1966年4月,因1965年樂家胡同與賈家花園合并為同樂胡同,學校遂改名為同樂小學。1996年,同樂小學與打磨廠小學(前身為始建于清同治七年的巴氏覺羅學堂,民國初改為鐵柱宮小學,1934年改為打磨廠小學)合并為前門小學。原普勵小學遺址位于同樂胡同,校門為80年代末改建。
金心余先生在《北平市普勵小學校概覽》概況序寫道:“有愛人之心無愛人之力者,不足以成事,有愛人之力無愛人之心者,尤不足以成事”。既是對邵黼宸先生致力基礎教育事業(yè)功績的褒獎,也是對后人的忠告!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書“敬教勸學”題匾、民國三年時任教育總長湯化龍書 “功資養(yǎng)正” 題匾,對加強我們今天基礎教育中的小學教育事業(yè)仍有一定的借鑒。
(按:以上內容,參考自《北晚在線》李忠義先生的文章——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