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際海洋領域生產力發展最新動向
(一)積極發展海洋新能源和促進海洋傳統產業脫碳
1.海上風電成為全球海洋國家積極布局的重要方向。如,在歐洲,2023年4月,歐洲九國舉行會議,會議通過《奧斯坦德宣言》,計劃到2030年將北海附近國家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提高到120吉瓦,2050年提高至300吉瓦以上。其中,英國、德國和荷蘭分別計劃到2030年將海上風電裝機規模提升至50吉瓦、20吉瓦和11.5吉瓦。在日本,2023年,日本政府通過《可再生能源海域利用法》修正案,允許風力發電場建設區域從目前的領海和內水擴大至專屬經濟區,并計劃到2030年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提升至10吉瓦,到2040年達到45吉瓦。
2.海上光伏、海洋氫能發展加快。在海上光伏方面,法國近海光伏技術開發商SolarinBlue規劃的浮式光伏發電項目獲得“法國2030”投資計劃支持,已正式啟動。該項目將由35個浮式光伏裝置構成,總裝機容量1000千瓦,距離海岸2公里,年發電量超過130萬千瓦時。2023年,比利時海洋可再生能源企業SeaVolt宣布即將在北海近海安裝首個浮式太陽能測試平臺,并在比利時北海沿岸的奧斯坦德港開展為期一年的測試,以收集海浪、雨水和海霧對浮式太陽能設備影響的數據。經過測試后,首批海上浮式太陽能電池板將于2025—2026年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在海洋制氫方面,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制氫平臺開始生產綠氫。2022年9月22日,法國氫技術公司Lhyfe在圣納澤爾港啟動了全球首個海上制氫平臺項目的試驗。隨著為期8個月試驗的結束,該平臺已能將脫鹽的海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每天能生產400千克氫氣。
3.推動海洋運輸業脫碳成為航運企業的重要目標。在海洋船舶制造領域,2021年12月1日,國際認證機構DNV授予英國AFC能源公司研發的氨燃料貨運船舶“原則上批準”(AiP)資格,意味著該新款零排放船舶能進入挪威水域,歐洲海運業將迎來減碳“里程碑時刻”。在海洋運輸領域,航運巨頭馬士基引領推動航運業低碳發展。馬士基先是在2021年率先向韓國現代集團訂造了全球首批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而后在2023年選定我國揚子江船業和黃埔文沖兩家企業,為其生產12艘、價值8.4億美元的3500TEU甲醇雙燃料支線集裝箱船,并與法國航運巨頭宣布合作推動航運業脫碳轉型,聯合開發航運凈零排放解決方案。
(二)推動海洋智能裝備開發和促進海洋系統智能化發展
1.推動海洋智能裝備開發。在智能船舶方面,2021年,挪威推出了全球首艘自動駕駛貨船。2022年,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與IBM合作推出了智能航運系統平臺,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全球航運供應鏈流程。在水下智能裝備方面,2023年,在英國研究和創新署的資金支持下,南安普頓大學與海洋技術供應商RS Aqua公司共同啟動了新型水下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發項目,將配備水下傳感器,開展水下遠程環境監測及實時數據傳輸工作。同年,日本綜合海洋政策總部啟動了海洋無人探測器自主研發項目,計劃通過官民合作,研發海洋自主航行機器人和自主型無人探測器。
2.促進海洋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發展。2022年2月,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主辦海洋峰會,歐盟承諾將創建海洋數字孿生計劃,以促進歐洲海洋經濟增長和全球海洋治理。2024年6月,歐盟在第三屆數字海洋論壇高級別活動上正式發布海洋數字孿生計劃首個試運行平臺。該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從大量原始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在數字空間中構建出與海洋實體高度相似的數字模型,形成海洋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重要平臺,平臺能夠通過設置模擬情景,回答塑料污染、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領域的相關問題,并能在數字環境中復制真實環境和流程,提升電子導航安全性。
3.加快海洋產業數字化發展。在海洋運輸業方面,2023年,韓國發布《海上數字交通信息產業培育戰略》,將利用海洋新產業基金,向有潛力的海上數字交通信息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計劃到2027年,推進2300億韓元支持開發智能航行裝備等42項核心技術,并鼓勵民營企業積極使用政府開發的海上導航服務和空間信息系統。在港口經濟方面,2022年,德國漢堡港與華為公司合作部署5G網絡,用以提升港口設備的智能化管理與自動化控制水平,并利用5G技術實時管理港口物流和設備的運作。在海洋養殖方面,挪威一家企業在挪威海域部署智慧海洋養殖平臺,采用物聯網傳感器和自動化飼喂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水質、魚群健康狀況和環境參數,從而有效提升海洋養殖效率。
(三)持續加大對深遠海空間的開發利用
1.加大對深遠海海底電纜的開發利用。2024年7月,意大利企業普睿司曼集團在2150米水深處完成超深安裝500千伏電纜的海上試驗,這是首次在如此深的水下鋪設高壓直流電纜,打破了行業安裝紀錄。根據合同,該企業還將設計、供應和安裝總長1500多公里的海底電纜,以支持撒丁島、西西里島和坎帕尼亞之間的電力交換,從而加強地中海能源樞紐的地位。2024年8月,澳大利亞太陽電纜公司宣布將建設一條長4300公里的海底電纜,將澳大利亞的太陽能電力輸送到新加坡的大型工業用戶。2024年9月,羅馬尼亞、匈牙利、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四國簽署協議,將在黑海鋪設一條近1200公里長、輸電能力達1吉瓦的海底電纜,從而將南高加索地區的國家能源網絡與歐洲大陸的能源網絡連接起來,將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生產的可再生能源輸送到歐盟。據初步估計,該海底電纜投資可能超過20億歐元,并將在2029年底投入使用。
2.推動深遠海養殖和礦產資源開發。在深遠海養殖方面,挪威三文魚公司SalMar一直致力于深遠海三文魚養殖,2024年在挪威卑爾根舉行的北大西洋海產論壇上,該公司表示其深遠海養殖取得積極進展,深海漁場生物表現良好,存活率超過90%。該企業還表示,正計劃進行國際業務擴張,在全球其他國家發展三文魚深遠海養殖,已考察了30個國家并制定了投資國名單。在深遠海礦產資源開發方面,2022年,比利時海洋全球礦產資源公司研發的第二代采礦機器人,能利用康達效應在不接觸海床的情況下采集金屬結核。該企業還將與世界各地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利用第二代采礦機器人進行深海采礦環境影響試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