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趨勢方向
海洋產業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與陸域生產力一樣,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也應聚焦現有海洋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既包括海洋領域研發設計、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航運物流、商事仲裁等高端服務業的培育和發展,也包括海洋傳統制造業的高端化品牌化、以技術創新實現降本增效以及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等。但從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的獨特性特征來看,結合國際海洋領域生產力發展最新動向,培育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海洋新能源:海洋領域能源革命釋放新質生產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海洋領域能源革命,底色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將推動海洋清潔能源加快發展,也將推動海洋領域生產力全面改造和升級,孕育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沿海地區用電量高,且用電量基數仍逐年增長,外地可再生能源獲取存在難度,因此本地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為能源低碳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
1.海洋新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當前,海洋新能源開發成本相對陸域較高,因此海洋新能源開發還處于較低水平。但進入“十五五”時期,海洋新能源開發將邁過臨界點。首先,當前我國部分海洋新能源開發項目已具備大規模產業化基礎。以海上風電為例,2023年,全球新增10.8吉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同比增幅高達24%,全球累計海上風電裝機量達到歷史性的75.2吉瓦。其中,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達到7.18吉瓦(其中,并網容量為6.3吉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已達到37.7吉瓦。目前,國內遠海淺水區的風能資源開發(固定式海上風電)平價下全投資收益率可達6%,已經初步具備經濟性。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十五五”時期我國將加快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沿海發達地區用電需求旺盛,工業負荷較大,當前清潔能源消納比例低,對高度電成本電源耐受性好,新增產業項目對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需求將有效激勵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海洋新能源的開發力度。最后,海洋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較大。世界銀行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風能資源超過710億千瓦。《2024全球海上風電報告》預測,未來10年,如果目前的政策趨勢得以保持,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維持穩定上漲趨勢,開啟海洋綠色能源發展新浪潮。到2028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維持每年25%的增速;到2029年,全球每年新增裝機量有望突破40吉瓦的“節點”;到2032年更可能突破60吉瓦“大關”。整體來看,2024—2033年間,全球有望增加超過410吉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
2.海洋傳統產業脫碳將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海洋傳統產業脫碳會增加對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儲能的需求。以海運為例,當前全球海運碳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到2050年國際航運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由此加快了海運業的脫碳進程。液化天然氣、綠色甲醇和綠氨正成為全球海運企業大量使用的船用替代燃料。另一方面,海洋傳統產業脫碳會推動海洋傳統產業煥新,孕育出新的發展機會。如,海運脫碳會帶來對氨燃料發動機的發展需求。曼恩能源方案集團預計,氨燃料發動機將在未來10年內迅速普及。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船訂單中約45%的船舶(按載重噸計算)可使用替代綠色燃料,未來替代燃料船舶訂單將成為造船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此外,海運脫碳還會推動全球主要區域港口布局綠氨船舶燃料加注設施,建立集生產、運輸、儲存、加注為一體的大型集群,以滿足全球海運清潔燃料需求。
(二)海洋新空間:深遠海開發利用形成新質生產力
深遠海是海洋領域發展的重要空間,但一直以來受技術發展的限制,開發利用相對較慢。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的生產力,因此加快技術創新,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深遠海開發利用上,是培育和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在深遠海開發利用上,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海洋油氣、海洋清潔能源等海洋產業向深遠海邁進。從海洋油氣來看,當前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正加速向深水、超深水發展,油氣勘探水深已從21世紀初的600~800米逐步邁入1500米超深水領域,預計到2032年超深水領域的油氣產量將占到全部深水油氣產量的50%以上。《全球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及油公司動態(2022年)》報告認為,當前深水領域已成為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業務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從清潔能源來看,以海風為例,隨著近海風電資源開發逐漸接近飽和,全球海上風電項目將逐漸向離岸更遠(70千米以上)、水深更深(50米以上)的方向發展。漂浮式風機可在深水區域(≥60米)獲得豐富的風力資源,其海面空間至少是固定式風機的4倍,可大大增加海上風電場選址的靈活性。全球可用的海上風能資源中深遠海占比超過70%,而我國深遠海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到近海的3~4倍。
2.深遠海生產活動激發深遠海高端裝備設施發展需求。一方面,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將提升對相關風電裝備的新的需求。其一是推動風機大型化。國內主要海上風機企業均已推出16~18兆瓦的海風機組,葉片長度以120~130米為主,多家風機企業已經開展150米以上的海風葉片研發。其二是推動適用大水深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漂浮式基礎和深水導管架基礎等。目前全球最大單機容量的明陽16.6兆瓦雙轉子漂浮式樣機處于安裝階段,2024年12月正式投運〖ZW(〗《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正式投運》,《科技日報》2024年12月12日。〖ZW)〗;廣東等地區已經批量應用深水導管架,未來伴隨分段式導管架等新技術的應用,導管架適用的水深范圍可能進一步拓寬。另一方面,深遠海養殖將帶來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裝備的需求。如,由中國海洋大學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聯合設計的“深藍1號”,是世界最大的也是我國首座全潛式大型網箱,周長180米,直徑6044米,高38米,重約1400噸,有效養殖水深30米,整個養殖水體約5萬立方米,規模相當于40個標準游泳池,網衣面積接近兩個足球場大小,外部的鋼結構防護層可以抵擋14級臺風。此外,海洋油氣向深遠海挺進,也將推動海洋油氣工程裝備的升級。
(三)海洋新系統:海洋系統全面數字化、智能化孕育新質生產力
海洋領域生產力和陸域領域生產力的較大區別就是海洋環境的惡劣性和復雜性,很多生產生活活動人員不可及,由此帶來較多不可控因素和不確定性風險,抑制了海洋領域生產力的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關鍵是要減少海洋生產生活的不可控因素和不確定性風險,而當前陸域數智化技術逐漸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推動陸域技術下海,促進海洋系統全面數字化、智能化,能有效克服海洋環境的惡劣性和復雜性,彌補海洋生產生活人員不可及的不足,將成為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海洋基礎設施的全面數字化、智能化。如,在深海探測、科考、采礦等領域,由于深海環境的復雜性和惡劣性,對水下機器設備的智能化要求將越來越高,需要依靠智能設備實現無人化作業、自動化運作。這就需要在水面以下更廣區域范圍內,鋪設5G網絡,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建立海洋觀探測智能網,推動水下基礎設施的全面數字化、智能化,從而實現“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并通過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深度集成,打造云、網、邊、端一體化的泛智能基礎設施,加速海洋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升級。
2.海洋生產設施的全面數字化、智能化。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全面賦能海洋領域生產設施,優化提升海洋生產活動效率效能,將是未來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向。以船舶智能化為例,船舶智能化能顯著提高航海的安全、效率和性能。隨著現代導航、控制和通信系統的集成應用,船舶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升,通過綜合定位系統、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岸基支持系統建設以及交通衛星通信服務網絡,實現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自動識別系統、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等核心電子信息設備的全船集成,尤其是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增強船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智能決策水平,提高船舶行業的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3.海洋智能裝備需求明顯提升。智慧海洋建設將推動一批海洋裝備實現技術突破,并加速相關領域產業化進程,如海洋信息感知技術裝備、無人航行器、智能觀測機器人、無人觀測艇等。未來海洋有人裝備將呈現智能化、少人化和超能化的特點,無人裝備將呈現智能化、全域性、低成本化的特點,海洋裝備運維環境將呈現智能化、跨域化和在線化的特點,由此將大幅提升對海洋智能裝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