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情境下的員工幫助計劃的相關理論(四)
作者:
張宏如 劉洪 更新:2018-05-17 20:49 字數:6302
(四) 積極心理學理論
1. 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zentmihlyi)。1997年塞利格曼就任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 主席一職時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為突破口,但它的根本變化在于心理學平衡觀的變化,即用平衡的心理學取代傾斜的心理學 ,主要致力于幫助人們提高自己生成積極情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等,期望通過培育積極情感來預防問題的產生,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增強人們的幸福感。
2.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積極心理學”一詞第一次被用于正式場合是在1988年。與心理學領域其他有著百年發展歷史的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流派或分支學科相比,積極心理學是名副其實的“后起之秀”。在1998年的美國心理協會年度大會上,賽利格曼教授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積極心理學”一詞,標志著積極心理學開始孕育。2002年,斯奈德(Snyder)和洛佩茲(Lopez)主編的《積極心理學手冊》得以出版,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的正式形成。所謂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的各種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問卷法以及質性研究方法等),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力量和品質的一門科學。它倡導人類應該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以此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和品質,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它認為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于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境況下的人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淵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特曼(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Jung)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但是,很遺憾,二戰時期,這種研究被迫中斷。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Rogers)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才又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層面,重視積極的心理活動。人本主義思潮所激發的重視人類潛能的運動,對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人本主義思潮重視人的積極層面,如積極情緒和積極人格(馬斯洛稱之為“健康人格”)、“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觀等,這與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患者自身具有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能如出一轍。此外,后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也對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產生了重要影響。后現代的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任何一種建構都必須通過人與社會(環境、他人)的互動才能實現。從這一角度看來,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品質的形成離不開環境,把積極組織系統和積極關系的構建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研究范疇,顯然是受到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一方面固然來自于心理學自身的發展變革,另一方面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三項使命:一是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有意義;三是發掘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二戰之后,心理學家更關注第一項使命,而忽略了后兩項使命,使得心理學變成了一門類似于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導致“很多心理學家幾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樣在良好的條件下獲得自己應有的幸福”。傳統的心理學變成了“消極心理學”。例如,提到心理學,人們通常就會想到病態、幻覺、焦慮、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健康、勇氣和愛。例如,當你告訴別人你是一名心理學專業學生時,在多數情況下對方可能會說:“學心理學不錯,可以幫別人排憂解難。”這顯然是受到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似乎大多數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消極情緒和行為。但是,沒有心理問題并不等于心理健康。就目前來說,雖然我們處于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但人們的精神追求卻相對落后,負面心理層出不窮,如精神危機、信仰危機、精神空虛、縱欲主義、孤獨、焦慮、抑郁等。這一現狀迫使研究者不得不反思傳統心理學存在的問題。他們認識到,心理學應該重歸本來的研究主題,即:使一切生命過得更有意義,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勇氣、品質、動機和能力等。這就是積極心理學誕生的現實背景。 作為區別于傳統主流心理學的積極心理學,自然有其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簡單說來,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人格、積極的自我、積極的關系、積極的改變等。
什么是積極?有這樣一個例子:著名電子專家、美籍華人陳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贈送的精美茶具,搬家時不慎把其中一只茶杯打破了。當時很多人惋惜,如此精美的一套茶具,現在一只杯子破碎了,又沒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樣型號的,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喪的事情。誰知道陳教授卻坦然一笑:“真不錯,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對同樣的事實——一只杯子破碎了,當你分別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來描述時,你的心態就不同,前一種是消極的心態,后一種是積極的心態,顯然后者讓你感覺良好很多。由此可見,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果和最后的結局,而是一個行為過程,也包括對過程的體驗。我們不能把積極看作消除消極之后的附屬結果,它們是彼此獨立的兩個概念。如果說積極僅僅是消極消除解除的結果,那我們就不需要積極心理學,而只需要一門消除消極的心理學就足夠了,因為消除消極之后我們能自然產生積極。這種觀點很好理解。例如,一個饑餓的人可以用樹葉或樹皮來解除自己的饑餓,但當他用樹葉或樹皮解除饑餓之后,他絕不會有積極的感受——感到心滿意足。積極只能與消極相比,或者與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與另一種積極相比。例如,一個身患絕癥的人和一個處于創作高峰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面臨的人生境遇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的狀態上或許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只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斗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后者是沉浸于創作高峰體驗中而體味到生命的激情。再例如,科學家和下崗工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前者的積極體現在實驗室中對科學的獻身,而后者可能體現在身為小時工的敬業中。“積極”是一個帶有價值導向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何謂積極會有不同的看法。在過去,我們認為節約、貞潔、謙卑、沉默是積極的品質,而現代社會則注重創新、自主、主動和外向。很多人對積極的理解有偏差。他們傾向于認為,積極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成功,成為富豪或位居要職,如政界要員、著名演員、企業家、超級富豪、體育明星等。事實上,真正的積極是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積極有為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去辦好。例如,患神經癥的人有時就過于追求征服世界和完美了,他們的欲望超越了自身能力的范圍,用主觀的意愿取代了客觀的現實,這顯然不是積極的。他們認為只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一定會萬無一失。但是,很顯然,這種脫離現實的有為,恰恰是不合理的過分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積極,只會導致矛盾和沖突。我們應該明白,真正的積極有時包含一種無為,一種面對現實的如實接受,接受該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這看上去很無奈,但卻是最佳的積極,因為在此時此刻,沒有比這一行為更好的選擇了。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在主觀層面上,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對未來)、快樂和幸福流(對現在),以及積極情緒體驗的生理機制、作用和獲得的途徑等。積極情緒的“擴展一建構”理論認為,個體看起來相對離散的積極情緒有利于增強在某一時刻的思想和行為能力,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積極心理學還對主觀幸福感這一積極情緒進行了重點研究,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
二是在個人層面上,積極心理學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積極的人格、積極的自我、愛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氣、人際交往、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等。對于積極人格的研究是其中的重點。積極心理學具體研究包括好奇、樂觀在內的24種積極人格特質,認為促進個體發展這些積極人格特質的最佳途徑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
三是在群體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組織系統的建構,探討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從而使人們在自身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此外,積極心理學還探討積極關系(如婚姻關系、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工作中的人際關系等)的營造,面對生活挑戰時的積極改變,以及對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等主題。
積極心理學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氣注入傳統主流心理學之中,令人耳目一新,獲得迅猛發展。1988年1月,賽利格曼邀請了心理學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福勒等人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艾庫瑪爾,共商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方法和基本結構問題。在討論積極心理學本身的理論問題外,這次會議還提出了許多推動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具體措施,例如:怎樣吸引學者投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中來,怎樣促進積極心理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接近,怎樣在普通民眾中提高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等。2000年1月,世界著名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第55期)刊載了一個積極心理學的特輯,共15篇文章,其中大多數文章是由當時一些最著名的心理學家撰寫的。2001年3月,《美國心理學家》雜志又設立了一個積極心理學研究專欄,進一步介紹積極心理學(特別是一些年輕心理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冬天,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也刊出了一個包含七篇文章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專輯。刊載于世界著名心理雜志上的這三個特輯,一方面昭示了當代心理學界對積極心理學的肯定和認同,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工作者投身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中。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佩茲主編的《積極心理學手冊》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手冊對積極心理學新近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做了系統總結,全書包括55篇有影響力的文章。這本書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即發起一場運動而求得自己獨立的過程已經完成,積極心理學正式誕生了。在此之后,積極心理學在短短幾年內從美國擴展到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當然也包括中國。積極心理學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心理學潮流,正受到越來越多心理學工作者的關注。
積極心理學在經濟和管理領域的應用促進心理資本的輪廓形成。在經濟領域中,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關系學教授卡尼曼(Kahneman)提出的“關于把不確定條件下人的判斷和決策的思想結合到經濟學中”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積極的。他認為,如果從收益(積極)和損失(消極)兩種不同的角度來提出問題,人們通常趨向于以收益為核心作出選擇。也就是說,人們在生活中要么為獲得利益而冒風險,要么為避免損失而回避風險。在管理領域,弗雷德里克森(Frede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學家應當努力培養組織成員的愉悅、興趣、自豪和滿足等積極情緒。通過積極情緒等積極特質的培養,一方面使組織成員本身得到改觀;另一方面通過組織成員之間、組織成員與顧客之間的相互影響,使整個組織發生積極的變化,從而促進組織的興旺和發展。這些積極特質正是心理資本的雛形。
從理論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最大的意義在于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空缺。心理學長期以來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一面,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拓展了研究的思路,促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大和深化。積極心理學批判了傳統心理學把人喻為動物和機器,認為人要么由本能驅使,要么由環境決定的消極、被動的人性觀,高揚人性的積極性和建設性,從而使心理學回歸其本來應有的價值。
從導向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幸福生活,以及關注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心理學。消極心理學有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它在導向上卻出了問題,積極心理學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并直接引出了心理資本。
積極心理學現在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快樂(happiness) 、愛(love) 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新熱點。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于自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指標的感覺。最近十年間,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幾千篇,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集中在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的影響這一領域 。另外,積極情緒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2) 積極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這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又一主要領域。積極人格特征主要是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 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也就形成了 。積極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赫森(Hillson)和瑪麗(Marie) (1999)將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進行了區分,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ositive individualism,PI),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境和應對環境的挑戰;二是與他人的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PR),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
(3) 積極的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把積極的組織系統分為積極的社會大系統, 如建立使公民有責任感、有職業道德的法律法規;有積極的小系統,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同時,積極心理學還研究造就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以及影響天才發展、創造力的體現、培養和發揮的環境因素上。
3. 心理資本興起
真正推動心理資本走上歷史舞臺的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興起。“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等文獻中,壓力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與積極心理學為心理資本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淵源和支撐。路桑斯(Luthans) 等人在2004 年將心理資本的概念拓展至組織管理領域,認為心理資本是指能夠導致員工積極組織行為的心理狀態,通過有針對性的投入和開發可獲得競爭優勢。
目前學術界對心理資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種取向:特質論、狀態論和綜合論。詳情將在本書第八章“心理資本提升研究”中闡述。
4. 評述
積極心理學是20 世紀末最早在西方興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學力量,它倡導探討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等, 以及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引導人們不斷地發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積極心理學不僅是對心理學理論的探索與發展,而且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謀求個人的幸福,而且更加關懷全人類的福祉 。但是,目前積極心理學理論基礎還很單薄,研究技術還不充分,理論體系還不完整,中國本土化研究更是非常缺乏。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張厚粲曾指出,“人文關懷是21 世紀的主題”。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 ,而這也是EAP激勵的最終歸宿。積極心理學理論揭示基于EAP的知識型員工激勵的過程實質與本質。其中,EAP激勵中的主要策略——提升心理資本,就是積極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直接運用。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學的繁榮與EAP激勵的發展都是實現人文關懷的必由之路。EAP激勵離不開積極心理學,傳統心理學致力于使人變成正常人,積極心理學將之上升為使正常人過得更幸福;積極心理學為EAP激勵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EAP激勵的許多領域轉向對人的積極層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運動,也能改變人們在傳統意義上把EAP激勵僅僅認為是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