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情境下的員工幫助計劃是對員工幫助計劃本身的豐富發展
作者:
張宏如 劉洪 更新:2018-05-17 20:55 字數:827
中國情境下的EAP是對EAP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實踐中,EAP需要綜合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而傳統的西方,EAP理論與實踐過多地局限于心理學領域,受限于微觀的技術調節環節,微觀導向過重,宏觀視角缺乏,過于注重個人為中心,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很多西方EAP執業機構僅僅偏重于心理咨詢服務,缺乏宏觀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與社會工作的宏觀視角。這也直接導致宏觀EAP研究進展緩慢。其實,就本質而言,EAP以應用心理學為技術支撐,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人力資源管理 ,也離不開社會工作。過于微觀的心理學傾向的EAP容易使從業人員忽視反思自己的專業性價值立場與最終專業宗旨。所以,西方現在對于EAP“回歸社會”“回歸管理”的呼聲越來越高。
同時,EAP目前過多地借用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原創性理論少。而EAP因為涉及領域廣闊,面對的現實而具體的問題較多,尚未形成一個具有范式意義的整合性框架,大多還是停留于西方的簡單“拿來主義”,沒有足夠的中國情境下的解釋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EAP的實際發展。其實,EAP產生于西方國家的工業經濟時代,這個時代西方國家已經歷了長時期的工業化熏陶與職業化訓練,這是西方國家EAP產生的背景性前提。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再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中間的發展歷程對“員工”的職業規范熏陶與訓練是不夠的,職業化的積累相對缺乏,所以EAP的前置性背景就不同。另外,西方國家的EAP受其文化價值觀與文化基礎的影響,如西方國家心理咨詢深入人心,人們接受心理咨詢較為普遍,而我國這方面才剛剛起步,接受的方式也更為含蓄。這些文化因素、社會具體面臨的問題都與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宏大背景有巨大的差異,即便是西方的EAP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中國情境下的EAP激勵研究是在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工作的框架體系中,研究中國情境下的EAP激勵的科學體系,提升、深化EAP激勵實踐,促進EAP激勵理論與實踐的科學持續發展。所以,中國情境下的EAP是對EAP本身的更進一步拓展與深化。